亚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第七章列强的干涉与日本的两封绝交书
你的位置:亚美·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新闻动态 > 第七章列强的干涉与日本的两封绝交书
第七章列强的干涉与日本的两封绝交书
发布日期:2025-02-04 20:14     点击次数:98

清国政府的立场,和朝鲜政府关于起义已经平定的声明,给日本外交当局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日本必须寻找新的借口,以“证明”日本军队在朝鲜驻扎的合法性与必要性。陆奥宗光与伊藤博文多次商谈,于内阁会议上议出一提案:“朝鲜内乱,中日两国军队应共同努力,进行镇压,事平之后,为改革朝鲜内政起见,应由中日两国派出常设委员若干名于朝鲜,调查该国财政,淘汰中央政府及地方官吏,且设置必要之警备兵,以保朝鲜国内安定,并整顿该国财政,募集公债,以启发国家公益事项等。”

#深度好文计划#陆奥光在上述条款之外又增补两条1:无论是否与清国政府商议,在见到结果之前,绝不撤回驻朝军队。2:如清国政府不同意提案,日本政府将独自担当起改革朝鲜内政的责任。

6月16日陆奥宗光向驻日公使汪凤藻面交了日清两国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这个方案是对朝鲜内政进行严重干涉,他也料想到了清国大概率是不会同意提案的。日方此时的挑衅意图十分明显,提出清国不能答应的苛刻要求,以谋求在外交上争取主动。

6月18日,汪凤藻依照清国政府训令,以公文形回答了日方提案,提出了不能同意日方提案的三条理由。

一:朝鲜内乱已经平定,现清军毋须替代朝鲜政府讨伐乱党,时下尚无清日两国齐心协力平定内乱之必要。

二:日本政府第朝鲜的善后之策用意虽善,但朝鲜的改革应有朝鲜自己进行,清国尚且不欲干涉,日本国原本就承认朝鲜是独立自主之国,亦无干涉其内政的权利。

三:事变平定之后各自撤兵本是《天津条约》之规定,今亦无再议必要。

清国以此回绝了日方提案。至此清国还未曾探明日本政府的本意,低估了日本侵略的野心。

6月22日,陆奥宗光将驳斥清国所列条款的公文送达汪凤藻,公文的大意是:就朝鲜目前的局势而言,余对日清两国各持所见深感遗憾。然纵观往事,朝鲜半岛总是朋党争阋、内讧暴动之渊薮,我们确信,事端频发完全是由于缺乏一个健全独立国家责守之要素。而我国与朝鲜仅隔一苇之水,且疆土毗邻,彼此贸易上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日本帝国之于朝鲜的种种利害关系重大,今日彼国出现如此惨状而我却袖手旁观,不施以援手,不仅乖离邻邦友谊,也与我国的自卫之道背道而驰,因而日本政府在制定谋求朝鲜国的安宁祥和的计划上刻不容缓。因此,余相信日本政府在未确定出能够保证朝鲜未来的和平与安宁以及政治走上正轨的办法之前,就从朝鲜撤出帝国军队,并非良策。日本政府这样做,不但符合《天津条约》之精神,在朝鲜国善后之策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公文末尾有以下一段文字云:“本大臣以如此胸襟坦诚相告,即便与贵国政府所见相违,帝国政府亦断不能发布撤走驻朝鲜国军队的命令。”这等于宣告了我政府无法与清国政府步调一致,将来不管清国采取何种步骤,我方也会按照自信之方向独自前行。我政府当初就未指望日清两国能够相互提携,这是日本政府对清国政府发出的第一封绝交书。(摘自陆奥宗光《蹇蹇录》)

李鸿章收到日本的绝交书,也明白用讲理手段不能奏效,便调整了策略,一面在外交上争取欧美等国的调停斡旋,试图挑起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之心和功利之心,致使它们做出不同决定,产生相互牵制的效果,一面在军事上增派军队赴朝。李鸿章下定决心,说:“宁可诉诸武力也不收回己见”并命令部下卫汝贵,吴育仁等将领做出师准备,同时命令北洋海军在沿海一带进行戒严。以示清朝维护属国权益之决心。试图震慑日本。可惜今非昔比,日本已隐忍蛰伏几年,从军备和舰队实力上来看,此时的日本已经足以与清国抗衡。

尤其是海军力量,日本舰队已经占据上风。

4年前,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只有3650吨的“浪速号”和“高千穗号”两艘巡航舰。

而此时日本已经拥有搭载一门巨炮的最先进巡航舰“严岛号”(4280吨,1891年9月竣工)

“松岛号”与“严岛号”同型,1892年4月竣工

以及世界上最新型的快速舰“吉野号”(4160吨,1893年9月竣工)

“秋津洲号”(3150吨,1894年3月竣工)

“桥立号”(与“严岛号”同型,1894年6月竣工)

反观清国,自北洋舰队成军后,未曾更新。甲午战前,日本战舰都配有速射炮,而清国战舰还是落后的的巨炮。这些情报,都被日方的间谍所探知,源源不断的送达日本。

这也是日方态度坚决的底气。

欧美各国在朝有利害关系的,首先是俄国,俄国与朝鲜接壤,俄国海参崴有冰封期,一心想取得不冻港。早在1888年,俄国就“占领朝鲜是否值得高兴,从中将产生何种结果”这一问题开展会议,会议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从经济上讲,朝鲜十分贫穷,另外俄国在滨海边疆区的工业不发达,所以将朝鲜作为贸易市场也得不到实惠。

二、从矿产资源上来讲,朝鲜虽然丰富,但是能否补偿开采费用仍是疑问。

三、从军事上讲,俄国虽然可以在朝鲜建立重要的军事基地,但朝鲜距离俄国的中心地区较远,滨海边疆区的军管区有限的兵力没有余力负担,特别是要防卫朝鲜三面沿海的漫长的海岸线是不现实的。

四、从外交上讲,占领朝鲜不仅会妨碍同清国和英国的关系,而且会促使清、日合作,使俄国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

所以会议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占领朝鲜不仅不会给俄国带来利益,而且会产生不利的局面”

接着俄国当局就“朝鲜的危险是否威胁到俄国”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俄国认为日本很早就有向朝鲜扩张的意图,但是遭到了清国方面的顽强抵抗,当时日本避免与清国作战,装出对朝鲜漠不关心的样子,而清国政府策划把朝鲜当成将来的一个省,这种情况使俄国的滨海边疆区陷入极端的危险之中。因此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要确保清、日两国在朝鲜的势力均衡。

而今这种平衡伴随着清、日两国军队在朝的对立,有破裂的风险。为此俄国必须进行外交上的努力。

出于对本国利益的维护,俄国政府答应了李鸿章请求调停的要求。6月25日,俄国驻东京公使希特罗渥与陆奥宗光会面,称俄国政府希望清日两国之间的纷争能尽快得到和平解决,并询问陆奥宗光,若清国撤出派驻朝鲜的军队,日本政府是否也会撤兵。

而陆奥宗光的答复却是狡猾的,他声称对提议虽大抵无异议。但是想要日本撤兵,是有条件的。

一:同意由日清两国共同担当其责,直至朝鲜内政改革结束。

二:清国无论以何种理由,若不愿与日本协同进行朝鲜的内政改革,在日本政府单独实施时,清国政府不直接或间接地加以阻碍。

他表明只要清国答应上述两项中的其中一项,并撤走军队,日本政府也可以撤军。

6月30日,俄国公使携公文交于陆奥宗光,内容大意为:“朝鲜政府已公开告知驻该国的各国使臣,国内内乱已经平定,另就清日两国共同撤兵事宜,请求各国使臣予以支持,因此,俄国政府劝告日本政府接受朝鲜的请求,并对日本政府提出忠告,如果拒绝与清国同时撤兵,日本政府将自行承担重大责任”

俄国政府这一强硬的公文,着实刺激了日本当局的紧绷着的神经,据陆奥宗光所讲,回忆当时之情形,无法不使自己不寒而栗。此时支配着他的是对内政的考虑,以及他根据情报判断俄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进行武力干涉,他拜访了伊藤博文,提交了俄国公使的公文,伊藤博文读完后沉思良久,说道:“事到如今,如何能遵从俄国劝告将我军从朝鲜撤出?”

7月1日,英国登上了干涉的舞台,英国选择调停,一则是出于维持现状,防止清日之间的交战,影响到英国在华贸易;二责是依靠清国抵御俄国南下。英国驻日代理公使拉尔夫·佩吉特访问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妥协,另一方面,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对日本驻英公使青木说,日清两国若不迅速选择时机达成协议的话,俄国将会联合欧洲各国进行联合仲裁。

青木周藏公使同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交换了意见,并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议:“以清国驻兵元山,日本驻兵釜山为条件,答应英国政府的调停是得策的”因为日本当局在受到俄国干涉时,决定向英国靠拢,所以收到英国提案后,伊藤博文便电告大鸟圭介避免由日方采取激烈手段,日本参谋本部也指示在朝驻扎的大岛旅团长,暂不采取过急措施。此时正是日本与英国进行修改条约谈判的关键时刻,这个条约对日本意义非凡,下文中会提到。假如英国反对开战,那么日本是不能强行开战的,同时日本也要借助英国的力量,来警戒俄国。

而陆奥宗光对响应英国调停一事表示质疑,他怀疑英国的调停可能是出于清国的要求,于是在承诺的条件中加上了清国断难接受的内容:“在朝鲜要与清国在政治和贸易方面居于对等地位”

李鸿章此时寄希望于俄国调停,对日本的答复表示反对,并主张以清日两国共同撤兵为先决条件。

7月2日,日本政府拒绝了俄国的劝告。而俄国驻清公使喀西尼应清国请求,于7月7日向本国政府拍法发一封电报。内称,日本政治家的有害的野心已经十分明显,向由日本单独支配朝鲜的命运,并说,日本不是俄国的好邻居,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俄国应当积极地干涉日清之间的纠纷。

俄国政府却列出了三点理由。

一:俄国在远东的兵力不充分;

二:干涉以后,日本在不同撤兵时,俄国有卷入战争的风险。

三:在单独进行干涉时,俄国在外交上将处于孤立地位。

于是俄国政府对喀西尼发出训令:“绝不希望干涉当前朝鲜的纠纷”俄国单独干涉的途径已经被否定了。俄国的虎头蛇尾,给寄予其厚望的李鸿章当头一棒!真是求人不如求己。而此时李鸿章建议再次向朝鲜增派大军。却遭到了宿敌户部尚书翁同龢,与礼部尚书李鸿藻的阻碍。

此时清国政府内部主和的气焰又起,不断追究李鸿章的过失,清国皇帝竟命翁同龢、李鸿藻会同军机处以及总理衙门的大臣等,首先查究历来措施的得失,进而梳理朝鲜事件的利害,罗列出李鸿章的三条罪状。

一:对日本的提案未加充分审议便断然拒绝。

二:与有旧谊的日本相关的事件,擅自先与俄国公使商议。

三:在本年皇太后60大寿之年,欲挑起不详战事等。

如此老朽昏聩之徒,在大敌当前,还上演着派系倾轧,争权夺利的闹剧。

而英国公使欧格纳劝告清国总理衙门,说增派大军会加剧清日两国冲突。总理衙门听从了英国公使的忠告,暂不采纳继续李鸿章向朝鲜派兵的建议,表示愿同日本和平协商的意向,同日本展开了两次会谈。

7月7日,第一次会谈由总理衙门亦劻、徐用仪、崇礼、孙毓汶、张荫桓五人同日本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携书记官兼译员郑永昌参加。主要对话如下。

小村:“对于此事件,如贵我两国不速开协商之端绪,恐日益受他国之干涉,此应为特别注意之事。”

孙:“贵政府对此事应提出办法,我政府希望据此与贵署大臣达成协议。”

小村:“目前自朝鲜撤出两国兵员,乃谈判开始先应议定之事项。即对于撤兵之方法和时间进行必要之协商。此点仅供贵王大臣参考,故明言之。”

孙:“如同意以此为协商之第一项,本大臣亦表同感。”

亦劻:“早者明日,迟者亦不过后日,可答复之。”

小村:“此事急需处理,希望至迟后日必须答复。”

7月9日,第二次会谈开始。

亦劻:“望贵我两国进行协商,迅速结束此事,然而,目前两国派出众多兵员,一则使各国产生种种疑虑,难免会有来自他国的多方干涉;二则恐两国军队发生意外冲突,遂有破坏两国友好之悬念,故贵我两国谈判前互将兵员撤回,乃当务之急。”

孙:“顷接朝乱已平之报告,故两国兵员已无驻扎之必要,两国先将兵员撤回,然后再协商善后之策,盖两国撤兵乃执行《天津条约》之明文也。”

小村:“朝鲜目下安宁,然明日难期。一旦两国撤兵,乱必再起。故我政府力求两国充分协议,以绝乱源。谈判之始先商撤兵一事,亦为实现日后不再出兵之切望也。”

孙:“贵我两国政府依据《天津条约》而出兵,业已平定朝乱,今国王既请求撤兵,贵我两国亦应遵照《天津条约》之明文,约定日期共同撤兵,是乃恰当之处置。”

小村:“在事情未定之时,我兵员决不撤回。”

孙:“目前两国出兵朝鲜,引起各国种种猜测,以至试图干涉之,为消除此患,惟有速撤两国之兵,况且撤兵之举,并非不再谈判。第一步先行撤兵,然后两国就劝告国王改革内政事进行协商。”

小村:“如此,为免于误解,本官可将贵王大臣意见之要点重复如下:现今朝鲜内乱业已平定,根据《天津条约》之明文,日清两国所派兵员应各自撤回。且两国驻兵朝鲜,亦有引起他国出兵之虑。因此,谈判非于撤兵之后难以进行。”

徐:“如是,无误。”

亦劻:“接到贵政府对我政府意见之回电后,望速报知”

两次会谈之中,清政府坚持以壬午兵变后中日两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将来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为由,要求两方共同撤兵。

而日方却坚称,导致变乱之源头尚未解决,一旦撤兵,恐变乱再起,需等朝鲜内政改革完成后方能撤兵,日本一边宣称朝鲜为独立之国,一边却派兵企图干涉朝鲜内政改革,前后矛盾,难掩其以改革之名,行侵略之实的意图。

由英国调停的日清谈判决裂,清日战争得以避免的最后机会,也错失了。事态发展的天平倒向日本一方。

7月9日,日本驻天津海军武官泷川大佐,将调查到的情报向日方报告:内廷正在举办万寿庆典(西太后慈禧60大寿)不会轻易大动干戈,北京政府中有反对为难李鸿章者,兵力方面未能稳操胜券,李鸿章寄希望于俄国公使之调停,和平谈判,而泷川大佐主张,断然行动,终将开战!在此紧要关头,叶赫那拉·慈禧还在筹备着自己的生日PARTY。真是让人大跌眼球!

陆军方面的神尾少佐在同一天报告称:华北一带大雨不断,道路泥泞,铁道损坏,电线中断,清军调动困难,军中人心动摇,实为开战之大好时机,应迅速决断,以免贻误战机。

日本政府自清国拒绝其共同改革方案后,便独自挑起改革朝鲜内政的担子,要求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劝导朝鲜政府实施改革,朝鲜政府迫于日本威压,成立了改革委员会,紧接着大鸟圭介要求朝鲜政府出示改革公文,落地实施,而朝鲜政府称:“敝帮若答应日方要求,那么别的国家也会效仿日方,以出兵而胁迫敝帮,况且日本屯兵与敝帮,导致民心动摇,物情汹汹,民乱甚难平定,所以请求贵国断然撤兵,然后敝帮再实施改革。”

7月10日,大鸟圭介针对于朝鲜政府的拖延政策,他提出以下两种方案,请求日本政府予以批准。

甲案:以内政改革的紧要为理由,武力占领王宫,之后进行“强制性谈判。

乙案:要求废除清韩宗属关系,给日本和清国一样的特权,即在朝鲜内拥有审判朝鲜国民权,与架设电线权等。在此之前对王宫各个门道实行保障性占领,以强迫朝鲜政府同意。

日本军方开战的欲望高涨,但是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却正在谋划于与英国条约的签订。尽管由英国主持的调停失败了,但是英国对日本的行动还没有给予积极的承认。

7月12日,陆奥宗光指示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和清国的矛盾已极为严重,所以应尽可能迅速签订条约。于是青木公使转告英国政府,如果能再14日之前签订条约的话,有关帽子和砂糖关税的要求,可以做出让步,英国政府对此表示同意。

日本内阁收到青木公使传来的情报,表示对同英国谈判的进展表示满意,同时决定向清国发表照会:“查朝鲜屡有变乱之事,从其内治纷乱而来。我政府因念今俾该国能更正内治,绝变乱于未萌,莫善于日清两国勠力同心者,缘两国之该国所有关系原常吃紧也。乃将此意提出清国政府,讵料清国政府定然不依,惟望撤兵,我政府实深诧异。近闻驻京英国大臣顾念睦谊,甚愿日清两国言归于好,出力调停等语。但清国政府仍惟主撤兵之言,其于我政府之意毫无可依之情形。推以上所开,总而言之,清国政府有意滋事也。则非好事而何乎?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绝交书”。日本反诬清国有意滋事,着实好笑!之后,陆奥宗光便积极策动在朝人员准备挑起战争。

陆奥宗光先是给大鸟圭介发电说:“英国在北京的调停已告失败,今有采取断然措施之必要。故望阁下更加注意,在世界各国借口指责最少的情况下,开始积极行动。”

第二天又委托将要赴朝的本野参事官和福岛中佐,给大鸟圭介带去更加强硬的训令:“促使日清冲突,乃今日之急务,为断然行事,可采取任何手段。一切责任由我承担,大鸟公使无需对内有任何顾虑。”

清国政府收到的日本第二次绝交书,已是7月14日,鉴于日本对朝鲜交涉一事所持的强硬态度,清廷做出“如势不可挽,朝廷但有主战”的决定,这一天,光绪帝降旨:一则著李鸿章体察情形,如牙山地势不宜,即传谕叶志超先选择进退两便之地,扼要移扎,以期迅赴戎机。

一则严词饬令李鸿章:速筹战备,以杜狡谋。

7月16日,李鸿章将布置进兵事宜呈上。

一:使用招商局的轮船,从水陆将驻在直隶省小站地区的宁夏镇总兵卫汝贵所率领的约6000盛军移驻平壤;将防卫旅顺的四川提督宋庆所属的马玉昆指挥下的2000毅军移驻义州。

二:由奉天将军调遣与北洋练军相匹配的精兵4000奉军进驻平壤。上述三股部队选择时机集中于平壤,以压制汉城、仁川地区的日军。

三:因派至牙山的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志成所率领的部队仅约3000人,大炮仅八门,且处于敌人包围的孤立状态,故已命令撤至平壤。

四:待牙山军队撤退完毕,则令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北洋舰队之主力,向朝鲜近海出击,与陆上部队相互策应。

收到李鸿章移驻平壤命令的叶志超,于7月18日回电李鸿章说,从水陆移驻平壤有一定风险,不如固守现地,占据险要,尚可有利地切断日军汉城至釜山之间的联络线。因此请求增援,李鸿章同意了叶的请求。命令从集中到天津附近的部队中抽调2300人前往朝鲜,第一队1300名士兵搭乘从英国怡和洋行租借来的“爱仁号”“飞鲸号”于21日由大沽出发,23日到达牙山。第二队1000名士兵,携带12门大炮,搭乘“高升号”于23日下午从大沽出发,这里李鸿章选择借用英国商船运兵的目的应该是即起掩人耳目之效,又让日本忌惮英国干涉投鼠忌器。启料这一计划已经被日本间谍探知。

7月16日,这一天对日本来说意义深刻,日本与英国成功签署《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日本以开放内地为代,废除英国对日本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2)根据包括附属议定书的规定在内,关税税率基准改为5%,个别品目为5%~15%(此外,锌板、铁板等税率极低)。这一条款的修改,使日本赢得了作为独立国家的自尊,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日本国内产业。

(3)虽然不允许外国人持有不动产,但不再对外国人在日本国内的居住地、旅行等加以限制,也就是说,允许外国人与日本人杂居。这既是各列强作为平等国家相互许可的内容,也是为实现(1)和(2)的交换条件。

(4)新条约的有效期限为12年,从实施日开始计算。

修订条约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夙愿,长久以来,日本一些人士认为,条约修订不完成,维新的成就只是功成一半。日本“天皇”曾对委任的条约修订调查委员们称:“朕即位以来,内政诸事虽已就绪,但外政仍无建树,而条约修订伴随中兴伟业,事关国权大本,朕与我臣民皆切望条约修订早日实现。”

《日英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国对日本不平定条约与治外法权的结束,之后日本陆续与昔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15国达成条约修改!以列强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日本一面加紧侵略扩张的步伐,一面积极向列强靠拢。根据当时日本的国力,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对于这份新条约感到十分满意。在新条约签署的两天前的夜晚,伊藤博文在给陆奥宗光的信里写道,距离新条约的签署还有16个小时,相当于已经走到了百里之路的最后一里。如果没有什么“变数”,新条约就能顺利缔结了。“我等之双肩肩负着日本之命运。”

在收到青木周藏条约签订的电报之后,伊藤博文又在给陆奥宗光的信中说道:“我终于放下了心,一步步的成功是国家之大幸。”

7月19日,英国政府鉴于形势的紧迫,再次提出了在清、日之间进行调停的建议,陆奥宗光看到英国方面没有武力干涉的决心,认为英国只不过是在舞台外充当看客的热心观众而已,又不便驳斥英国的调停,于是起草以一个清国不能接受的修改方案,大意为即便清国政府同意由清日两国共同派遣委员,日本政府现在不答应了,日本现在准备单独着手对朝改革,不容他人插手。并且限清国于五日内直接答复,如五日内增兵到朝鲜,即视为决裂。

日本在这一天组成了联合舰队,任命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司令长官,并向其发出命令:“贵司令官当率领联合舰队,控制朝鲜西岸海面,在丰岛或安眠岛附近的方便地区,占领临时根据地。”这一命令是为了阻止清国对牙山军队的增援。

而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询问陆奥宗光:“如果过了清朝的答复日期7月24号,日本舰队立即开战,在外交上有无困难。”陆奥宗光肯定的答道:“作为外交上的顺序,没有什么问题”这就保证了日本海军25日以后行动的自由。

7月20日,大鸟圭介照会朝鲜外务部,发出最后的通牒,限三日要求“侵犯朝鲜独立的清军撤退”,倘若朝鲜政府不答应,日本将代为驱逐。至此清、日间的战争已进入倒计时了。

7月21日,英国政府向日本声明,日本政府此次对清政府的要求,与曾表明的谈判基础互相矛盾并超出范围,宣告日本若固执其方针而导致清日两国开战,日本政府应对此负责。

而日本当局看出了英国的态度并不强硬,于是就把导致今日局面的过错推到清国身上,极尽狡辩污蔑之事,英国方面既然没有武力干涉的决心,也就选择忍气吞声,不了了之了。只是要求日本,今后若开战,不要祸及英国在清国的利益中心上海及周边地区。日本当即答应了这一要求。至此清国寄希望于列强干涉的计划,宣告破产!

在甲午中日战争开战之前,中、日两国进行了多次的谈判,而清国内部呈现出战和两歧的状态。

李鸿章一直寄希望于列强之间的折中樽俎,极力避免与日本冲突扩大,进而引发战乱,依笔者浅见,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从他给他的老师曾国藩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端倪。信中说:“中国的政体是官与民、中央与地方各自为政,实施洋务自强之策恐难以成功,且资金、人才皆不及西方,甚至不如日本,而日本在君主主导下官民齐心协力,资金人才源源不断。”这应该他一直主张避战的原因之一。另外他自己也清楚看似强大的北洋舰队,已是外强中干的状态了。一但战火烧起,自己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北洋舰队,可能会毁于一旦。届时就如同潮水褪去,一眼便知谁在裸泳。一旦战败,日本定会逼清国签订城下之盟,到时候割地赔偿,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矛盾。

即便是战胜,清国也必定损失惨重。虎视眈眈的列强将会趁虚而入掀起瓜分中国的步伐,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有顷刻间瓦解的风险。

而以光绪帝为主,围绕其周围的翁同龢,李鸿藻等帝党,谴责李鸿章的政策为软弱外交,当时皇帝的大权流于形式,实际掌权者是以西太后慈溪为主的后党,军事和外交实权掌控由李鸿章主宰,帝党对此感到不满,主张国权论,推进对日的主战论,他们想利用批判李鸿章的外交政策,来打击李鸿章及其背后的势力。但是避战的人占据上风。

最终主战与主和两派妥协,采取以武力与和谈并行,企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启料在军事和外交上都遭受了失败!



相关资讯